
羅東林業文化園區
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位於宜蘭縣羅東鎮,是為保存與傳承臺灣林業歷史與產業文化而設立的文化園區。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,日本開始治理臺灣,並展開資源開發。1915年展開太平山地區森林資源調查,1918年成立羅東出張所。1924年森林鐵路通車後,羅東成為木材集散與出貨的重要據點,1925年升格為羅東營林署,專責伐木、運輸及管理等業務。戰後改編為羅東林區管理處,1970年代起森林資源逐漸枯竭,伐木量大幅減少。羅東森林鐵路於1982年停駛,園區於1998年整建完成,轉型為兼具休憩、文化與教育功能的場域。(攝於2010年10月及2025年5月)
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入口


園區設有中正北路與北側兩個入口,內部包含竹林車站、機關區、員工宿舍、貯木場與貯木池等設施。由於園區無圍牆,遊客可由多個方向自由進入參觀。
人力台車軌道


為展示傳統林業作業,園區復原了早期運材專用的人力手推台車軌道。羅東營林署周邊曾有多家製材廠,過去設有通往各製材廠的運材軌道,部分軌道於園區內重現,並展示不同時期木材商行的歷史風貌。
林鐵館與展示機關車


林鐵館由舊機關車檢修庫改建,完整保留日治時期建築風貌。館內陳列加藤製7號柴油機關車與臺灣鐵工所製15號蒸汽機關車,並展示當時鐵道運輸所用之工具與文物。羅東森林鐵路初期僅辦理木材運輸,1926年起因地方需求而增辦客運及農產品貨運業務。
蒸汽機關車




園區保存五輛蒸汽機關車。上排左為8號、右為9號,皆為1941年川崎車輛製造。9號說明牌標示為臺灣機械製造,實為誤記。下排為11號與12號,由臺灣機械於1958年仿製川崎車輛設計而成。
竹林車站站區




竹林車站經復原後重現日治時期風貌,為羅東森林鐵路起點,過去曾十分熱鬧。園區亦保存兩輛客車及原有紅磚結合水泥建造之客車清洗台。鐵道廢止後園區重新鋪設軌道,現有配置與過去略有不同。
卸材平台與貯木池


過去木材自卸材平台投入貯木池中浸泡保存,可防止木材因乾燥過快而裂開或變形,亦能減少發霉與蟲害。
其他林業設施




園區展示木馬、修羅、野猿等林業設施。木馬利用鋪設圓木及滑橇運材,兩人一組操作,一人拉繩前行,一人從後推動。修羅則為利用山坡滑道搬運木材,路徑隨地形呈之字形。野猿(空中索道)架於山谷間,用於搬運木材及載送工人。部分展示品為珍貴實物,但截至2025年已不復存在。
碉堡


园區內保存有戰後國共內戰及冷戰時期興建之碉堡,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小型防禦工事,具監視與射擊功能。原中正北路沿線碉堡因道路拓寬已拆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