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鐵道之路」標誌

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

關於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

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為 610 公釐軌距的輕便鐵路,從海拔 119 公尺的錫利古里(Siliguri)一路攀升至海拔 2,044 公尺的大吉嶺(Darjeeling),是世界知名的登山鐵路之一。1878 年,東孟加拉鐵路代理人富蘭克林・普雷斯特吉(Franklin Prestage, 1830–1897)提出以 2 英尺軌距(610mm)修築通往大吉嶺的山地鐵路方案;1879 年獲准後成立 Darjeeling Steam Tramway Co.(後更名為 Darjeeling Himalayan Railway Co.)。當時,自加爾各答(Kolkata)前往錫利古里的幹線需經東孟加拉(今孟加拉國),以鐵路加渡船接駁,再由北孟加拉鐵路(米軌)抵達錫利古里。鐵路建設由加爾各答的商社兼承包商 Gillanders, Arbuthnot & Co. 於 1879 年動工,1880 年通至庫爾松(Kurseong),1881 年全長 82.1 公里通至大吉嶺。地理上大吉嶺屬西孟加拉邦,但東孟加拉鐵路之所以參與,正因上述路線緣由。 為期約兩年的快速通車,除了英國當時的國力外,也因全線幾乎沿既有道路鋪設、且無任何隧道;線路多沿等高線緩升,遇到無法越過的坡段則以環線(Loop)或折返式(Switchback)克服。
印度獨立後 1948 年,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公司(DHR Co.)被政府收購並國有化,隨後併入國鐵體系。1952–1958 年間全國鐵路改組,DHR 先歸入 North Eastern Railway,後移交至 Northeast Frontier Railway(NFR),沿用至今。1964 年,錫利古里端延伸並改線至新錫利古里(New Jalpaiguri, NJP),總長增至 88 公里,成為營運主軸。貨物運輸因轉向公路而於 1993 年廢止;1999 年以「印度山地鐵路」之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。現行營運以 1997 年製之柴油機車為主,惟大吉嶺~古姆(Ghum)往返的「Joyride」觀光列車多由蒸汽機車牽引。

關於蒸汽機車

本線蒸汽機車已知有 A、B、C、D 四個系列。主力為 B 型,原番號為 DHR 17–30、32–36、39–53 共 34 輛;1957 年(當時 17、20、23、29 已報廢)改為現行 777–806。製造年代自 1889 年至 1927/1928 年,製造商包括夏普・史都華(Sharp, Stewart;777–785)、北英機車公司(North British;786–791、798–806)、鮑德溫(Baldwin;792–794),以及 DHR 自家的廷達里亞工廠(Tindharia Workshop;795–797)。其外觀極具辨識度:煙囪後的鞍式水櫃、以及司機室前方鍋爐兩側外凸的煤櫃。其他型別方面,A 型(0-4-0WT)為初期主力,最終報廢於 1954 年;C 型(4-6-2)為支線用 2 輛;D 型(加拉特式)僅 1 輛,屬少數派。

路線特色

本線沿 Hill Cart Road(國道 110 號)側行進。自亞熱帶平原上行,過蘇克納(Sukna)後轉入陡峭山地;穿越庫爾松(Kurseong)市區時,列車幾乎貼著商店騎樓行走。之後沿茶園梯田蜿蜒而上,跨越最高點——古姆(Ghum,海拔 2,258 公尺)車站,再於名勝巴塔西亞環線(Batasia Loop)遠望干城章嘉峰,隨後重回街景並進入大吉嶺市區。雖大致與公路並行,但凡道路坡度或曲線過於急峻之處,鐵路則以環線(現存 3 處:Chunabhatti、Agony Point、Batasia)與折返式(Z 字形折返 6 處)克服。第一環線因 1991 年洪水引發的山崩而撤除;第二環線於 1942 年洪災後撤除,並以 No.1 折返線替代。